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8日(农历四月初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一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跋敕的词语解释
跋敕的意思
拼音:bá chì    注音:ㄅㄚˊ ㄔㄧˋ
使用场景
跋敕一词多用于形容高手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也可用于形容领导对下属的指示或批评。同时,也可用于形容对他人言论或行为的批评和评价。
例句
1. 这位名家对这幅画作跋敕一番,让人受益匪浅。2. 领导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跋敕,我一定会认真改进。
基本含义
指皇帝批阅奏章、诏书等文件时所写的批语。
基本解释

亦作“ 跋勅 ”。谓撰写诏敕。亦泛指起草官文书。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衝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敕,一本作“ 勑 ”。 五代 王仁裕 《贺王溥入相》诗:“跋勅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跋扈”、“敕令”等,了解更多与权力、评价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我的作文写了一段跋敕,鼓励我继续努力。2. 初中生:老师对我的演讲给予了很多宝贵的跋敕,让我受益匪浅。3. 高中生:老师跋敕我的论文,指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大学生:导师对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跋敕,帮助我进一步完善课题。5. 成人: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多指导和跋敕,让我不断提高。
故事起源
跋敕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文书。当时,皇帝需要批阅大量的奏章、诏书等文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皇帝会在文书的后面书写批语。这种批语被称为“跋”,而批阅后下发的诏令被称为“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种行为泛指为对他人作品的评价。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跋敕的发音“bá chì”与“拔尺”相近,可以想象在一份文件上用尺子测量并写下批语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词语结构
跋敕是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的,没有特定的结构。
详细解释
跋敕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跋指在文书后面书写批语,敕指皇帝下发的诏令。跋敕原指皇帝的批阅批语,后来泛指重要人物对他人文章或事物所写的评语。
(0)
诗文中出现“跋敕”的诗词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

天门暗辟玉琤鍧,昼送中枢晓禁清。

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

冲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

南省郎官谁待诏,与君将向世间行。

(0)

怀贤诗.桑魏公

魏公王佐才,独力造晋室。

挥手廓氛霾,放出扶桑日。

感慨会风云,周旋居密勿。

下民得具瞻,上帝赉良弼。

沉沉帷幄谋,落落政事笔。

品流遂甄别,法令颇齐一。

跋敕朝据案,论兵夜造膝。

多士若鸳鸿,官材咸有秩。

诸侯如狼虎,请谒尽股栗。

秉钧多事朝,绰绰有纪律。

远将留侯比,近以赞皇匹。

志在混车书,誓将阐儒术。

皇天未厌乱,运去何飙欻。

高祖厌寰区,少帝无始卒。

老成既疏远,群小相亲昵。

黩武兵渐骄,倒悬人不恤。

和亲绝强虏,谋帅用悍卒。

魏公在藩垣,上疏论得失。

七事若丹青,辞切痛入骨。

忠言殊不省,直道果见屈。

铁马从北来,烟尘昼蓬勃。

穹庐易市朝,左衽杂缨绂。

主辱臣不死,囚缚自安逸。

唯公独遇害,身殒名不没。

惜乎英伟才,济世功未毕。

一读晋朝史,遗恨空郁郁。

子孙亦不振,天道难致诘。

(0)

贺王溥入相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

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可知。

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

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贵时。

(0)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

天门暗辟玉琤鍧,昼送中枢晓禁清。
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
冲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
南省郎官谁待诏,与君将向世间行。

(0)

怀贤诗之桑魏公

魏公王佐才,独力远晋室。
挥手廓氛霾,放出扶桑目。
感慨会风云,周旋居密勿。
下民得具瞻,上帝赉良弼。
沉沉帷幄谋,落落政事笔。
品流遂甄别,法令颇齐一。
跋敕朝据案,论兵夜远膝。
多士若鸳鸿,官材咸有秩。
诸侯如狼虎,请谒尽股栗。
秉钧多事朝,绰绰有纪律。
远将留侯比,近以赞皇匹。
志在混车书,誓将阐儒术。
皇天未厌乱,运去何飈欻。
高祖厌寰区,少帝无始卒。
老成既疏远,群小相亲昵。
黩武兵渐骄,倒悬人不恤。
和亲绝强虏,谋帅用悍卒。
魏公在藩垣,上疏论得失。
七事若丹青,辞切痛入骨。
忠言殊不省,直首果见屈。
铁马从北来,烟尘昼蓬勃。
穹庐易市朝,左袵杂缨绂。
主辱臣不死,囚缚自安逸。
唯公独遇害,身殒名不没。
惜乎英伟才,济世功未毕。
一读晋朝史,遗恨空郁郁。
子孙亦不振,天道难致诘。

(0)
诗词分类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诗人
谢觉哉 梁寒操 叶剑英 邵式平 陶铸 姚雪垠 钱俊瑞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