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比目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人们观察、辨别事物时的态度和方式。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待工作、学习或者其他事情的认真程度。
- 例句
- 1. 他对待工作非常比目,从不马虎。2. 她比目地观察着周围的人,试图找到线索。
- 基本含义
- 比目指的是比照着眼睛,形容观察、辨别事物非常仔细。
- 基本解释
(1).即比目鱼。 汉 班固 《西都赋》:“揄文竿,出比目。”
(2).常以喻情爱深挚的夫妻、情人。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明 陆采 《怀香记·夜香祈祐》:“做了比目离羣,连理分枝。”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鱼中比目鸟鸳鸯,尺素愁看字数行。”参见“ 比目鱼 ”。
(3).谓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离。《鬼谷子·中经》:“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折。”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张幼文》:“ 张幼文 与 张千仞 俱世家子…… 千仞 与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试发案,二人连名,人咸异之。”
(4).龙眼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吴氏本草》:“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观察、辨别相关的成语,例如“目瞪口呆”、“目不暇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比赛中仔细地比目着队友的动作,学到了很多。2. 初中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观察实验,要求我们比目地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3. 高中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小说,我每个细节都要比目观察,以便把握作者的用意。
-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吴晗的官员,他非常聪明能干,善于观察。有一次,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出了一道题目,要求考生辨别一种特殊的植物。其他考生都在匆匆忙忙地观察,而吴晗却仔细地比照着眼睛观察,最终成功辨别出了这种植物。后来,人们就用“比目”来形容吴晗观察事物的认真态度。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比目”的发音和意思与“比较目标”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比较目标需要仔细观察、辨别,而“比目”也是形容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比目是一个动宾短语,由“比”和“目”两个字组成。其中,“比”表示比照,比较;“目”表示眼睛。
- 详细解释
- 比目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比照。在古代,人们观察事物时常常会用手比照着眼睛,以便更加仔细、准确地看清事物的细节。比目这个成语就是形容人们观察事物非常仔细、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