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拘役 jūyì
[take into custody] 一种剥夺犯人自由的刑罚,时间很短
- 详细解释
(1).犹束缚。
(2).法律名词。主刑的一种。即将轻罪犯人短时期监禁在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的一种刑罚。在我国,拘役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可以到一年。被判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 基本含义
- 指因犯罪被关押在监狱中。
- 使用场景
- 拘役常用于描述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情景,可以用来形容犯罪分子被判刑入狱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拘役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相传当时司马相如因为在外地游学时,被误认为是盗贼,被拘役在监狱中。后来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口才,向监狱官员表达了自己的清白,最终被释放。这个故事成为了拘役这个成语的起源。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 1. 他因为犯罪被判处五年的拘役。2. 那名盗窃嫌疑犯已经被警方拘役起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拘役的“拘”字可以联想到被限制、束缚,而“役”字可以联想到服刑、劳役。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法律系统以及犯罪与刑罚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拘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偷了一块巧克力,被老师拘役在办公室里反思。2. 初中生:那个小偷因为偷窃被判处一年的拘役。3. 高中生:他因为参与赌博活动,被警方拘役审查。4. 大学生:那个贪污犯被判处十年的拘役,终身不得担任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