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后因以“榛狉”形容未开化。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环 黔 粤 万山间,奥而旷,沃而衍,榛狉而淳朴,别有天地。”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西人未脱于榛狉之时,吾族之文明实已达于极点。” 刘半农 《诗人的修养》:“又一说谓古时诗家,于榛狉蒙昧之世,忽然做了些灵秀婉妙的诗来。”
- 基本含义
- 指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 详细解释
- 成语“榛狉”由两个词组成,榛指的是榛树,狉指的是野兽。榛树生长在山间,形状扭曲,而野兽则指的是野生动物,形象粗野。因此,“榛狉”形容的是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榛狉”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丑陋或粗野的行为举止。例如,当你看到一个长相丑陋而粗野的人时,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榛狉”。
- 故事起源
- 成语“榛狉”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六年》。故事中,齐国有一位名叫榛狉的大夫,他长相丑陋、粗野,但却非常聪明能干。他被人们嘲笑,但却因为他的才智而得到了国君的赏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才智和价值的唯一标准。
- 词语结构
- 榛狉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外貌丑陋、粗野。
- 例句
- 1. 他长得像个榛狉,但是内心却是温柔善良的。2. 这个房子虽然看起来有些榛狉,但是内部装修很精致。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榛狉”与“丑陋、粗野”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长相丑陋、粗野的人,就像是榛树上的野兽一样。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成语词典或阅读相关的故事来进一步了解“榛狉”的用法和故事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脸长得像个榛狉,很丑。2. 初中生:虽然他长相有些榛狉,但是他的品德很好。3. 高中生:她的穿着和举止都很榛狉,给人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