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庭训通常用于描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也可以用来指责缺乏家教的人。
- 例句
- 1. 父母要注重庭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2. 缺乏庭训的家庭容易产生问题少年。
- 基本含义
- 家庭教育的规范和要求。
- 基本解释
◎ 庭训 tíngxùn
(1) [family education]∶泛指家庭教育
自幼就受到庭训的熏陶
(2) [instruction from father]∶父亲的教诲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传统和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父母非常重视庭训,他们经常教育我要诚实守信。2. 初中生:庭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高中生:我觉得庭训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 故事起源
- 庭训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篇中,原文是“庭则不若室,室则不若心”。这句话意思是说,家庭教育比不上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又比不上内心的修养。后来,庭训逐渐演变为家庭教育的规范和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庭训:将“庭”字与家庭联系起来,表示家庭教育;将“训”字与规范、要求联系起来,表示对子女的教育和管教。
- 词语结构
- 庭训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论语·季氏》记 孔子 在庭,其子 伯鱼 趋而过之, 孔子 教以学《诗》、《礼》。后因称父教为庭训。《旧唐书·刘赞传》:“ 赞 久为廉察,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易骄人,人士鄙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但看他有褒有贬,作《春秋》必赖祖传;可咏可歌,正《雅》《颂》岂无庭训!”
(2).泛指家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云栖》:“无何,孝廉卒。夫人庭训最严,心事不敢使知。”
(3).当庭训诫。《宋史·刑法志一》:“宗子犯罪,庭训示辱。比有去衣受杖,伤肤败体,有惻朕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