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盟誓常常出现在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中。例如,两个国家或组织签署条约时,会宣誓维护彼此的利益和友好关系。在商业合作中,盟誓可以用来表达双方对合作的承诺和信任。
- 例句
- 1. 两国领导人在签署条约时庄重地宣誓,表示将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 在商业合作中,双方可以通过盟誓来表达对彼此的承诺和信任。
- 基本含义
- 指结盟时所宣誓的誓言或约定。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书〉盟约。
(2) (动)〈口〉发誓;宣誓。
[构成]
偏正式:盟〔誓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盟誓,例如《秦晋之盟》和《吴越之盟》等。这些盟誓的故事和背景,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盟誓的意义和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和班级的其他同学结盟,一起保护环境,共同努力。2. 初中生:国与国之间签署的盟誓,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3. 高中生:商业合作中,双方可以通过盟誓来表达对合作的承诺和信任。4. 大学生:政治领导人在签署条约时宣誓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盟誓的重要性。
- 故事起源
- 盟誓这个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在那个时代,各个国家之间常常会结盟来对抗强敌。在结盟时,各国君主或领袖会宣誓保卫彼此的利益,并立下盟誓。这种盟誓的存在可以加强盟友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提高对抗敌人的效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盟誓这个词拆分为“盟”和“誓”。盟可以联想到结盟,表示多方合作;誓可以联想到宣誓,表示庄重的宣言。通过将这两个部分联想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住盟誓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盟誓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盟誓 méngshì
[oath of alliance] 结盟立约;指盟约
(1).结盟立誓。《国语·鲁语上》:“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荀子·富国》:“事之以货寳,则货寳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草草临盟誓,区区务富强。”《说唐》第九回:“兄弟在花园盟誓,只道戏言并无凭证,谁知后来俱应前言。”
(2).指起誓。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咱对天盟誓,诸位神道老天爷。”
(3).指盟约。《宋史·陆游传》:“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 明 李梦阳 《冬日灵济宫十六韵》:“累朝盟誓册,玉柜少人知。”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这无异缔结了一种盟誓,彼此在同一目标之下,完全无私地团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