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南司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官场、政府机构或官员的负面现象,可以用于评论官僚主义、官僚体制或腐败现象的文章、讨论或演讲中。
- 例句
- 1. 这个政府机构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南司,官僚主义盛行。2. 这个官员一直在南司里混日子,没有为人民做任何实事。
- 基本含义
- 指各地南边的官署,也可指南方的官府或官员。常用于比喻官场、政府机构或官员。
- 基本解释
(1). 南北朝 时 南朝 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梁书·江淹传》:“ 少帝 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时 明帝 作相,因谓 淹 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寮。’”《南史·何敬容传》:“帝大怒,付南司推劾,御史中丞 张綰 奏 敬容 协私罔上,合弃市。”《通典·职官六》:“自 齐 、 梁 皆谓御史中丞为南司。”
(2). 唐 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 南司 ”。《旧唐书·宋申锡传》:“会内官 马存亮 同入,諍於 文宗 曰:‘谋反者适 宋申锡 耳,何不召南司会议。’”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制和官场文化,深入了解南方地区的官署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说政府就是一个大南司,什么事情都要慢慢办。2. 初中生:这个官员一直在南司里混日子,不负责任。3. 高中生:我觉得政府机构里的南司现象很严重,需要进行改革。4. 大学生:对于官僚主义和官僚体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南司现象的发生。
- 故事起源
- 南司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用来描述南方的官署。后来,这个词语逐渐引申为指南方的官府或官员。在古代,南方地区的官署往往被认为是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温床,因此南司一词逐渐带有了贬义的含义。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南方的官府或官员,来记忆南司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将南司与负面的官场现象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南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固定结构。
- 详细解释
- 南司是一个古代的称谓,是指各地南边的官署,也可指南方的官府或官员。这个词语常用于比喻官场、政府机构或官员。在现代汉语中,南司一词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暗指官僚主义、官僚体制或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