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团队做好了准备,准备应对困难或挑战的情况。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工作、学习、竞赛等。
-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时刻准备着束甲。2. 这个团队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他们已经束甲待战了。
- 基本含义
- 束甲指穿上战甲,并束紧。比喻准备好战斗,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 基本解释
(1).卷起甲衣。表示轻装疾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赵 战於 长平 , 赵 不胜,亡一都尉。 赵 王 召 楼昌 与 虞卿 曰:‘军战不胜,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於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 幽州 。”《三国演义》第六二回:“ 魏延 暗喜,分付众军士……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刼寨。”
(2).收起甲衣。表示归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能以 吴 越 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絶。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梁书·武帝纪上》:“﹝ 陈伯之 ﹞乃收兵退保 湖口 ,留其子 虎牙 守 盆城 。及 高祖 至,乃束甲请罪。”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的成语,如“驰名中外”、“百战百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在考试中束甲,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明天要进行的比赛,我们要束甲,全力以赴。3. 高中生:高考即将来临,我们要束甲,迎接挑战。4. 大学生:找工作是一场竞争,我们要束甲,争取更好的机会。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左传·宣公十年》中的故事讲述了鲁国的宣公十年,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当时,鲁国的将领季孙斯带领士兵准备上战场,他们都穿上了束甲,意味着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个故事中的“穿束甲而战”被后人引申为成语“束甲”。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束甲”。可以想象自己穿上了坚固的战甲,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准备。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谓语动词为“束甲”。
- 详细解释
- 束甲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原文为“穿束甲而战”。束甲是古代士兵上战场之前的必备装备,穿上束甲代表着准备好了战斗。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比喻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表示一个人已经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