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个人或集体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表现出的懒散、迟钝、不积极的态度。它可以用来批评或警示那些缺乏努力和动力的人,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 例句
- 1. 他的惰性使得他无法在工作上取得进展。2. 这个团队的惰性让他们失去了许多机会。3. 我们不能被惰性所束缚,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 基本含义
- 指懒惰、迟钝的性格或态度。
- 基本解释
◎ 惰性 duòxìng
[inertia] 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
◎ 惰性 duòxìng
[inert] 某些物质不易跟其他物质化合的性质
惰性元素
惰性气体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惰性”相关的成语,例如“惰性思考”、“惰性思维”等,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主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做作业,因为惰性让我没有动力。2. 初中生:他的惰性使得他无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我们应该克服惰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
- 故事起源
- 惰性一词最早出自《四书集注》中的《大学》一书。在这本书中,惰性被描述为人们的一种恶习,它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强调了个人应该努力克服懒惰,追求进步和成就。
- 英文翻译
1.inertia; inertness; sluggishness
- 记忆技巧
- 记住“惰性”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技巧:1. 将“惰性”与懒惰、迟钝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你理解其基本含义。2. 创造一个与“惰性”相关的故事,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惰性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惰”表示懒惰、迟钝,“性”表示性格、态度。
- 详细解释
(1).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 中国 社会组织,有几千年惰性化的(历史学上又谓之迟缓律)经济现象做他的基础。” 郭沫若 《蒲剑集·青年哟,人类的春天》:“但要从那种结局中把自己救起来,须得彻底反抗那种摧残文化的暴力,同时并须克服自己内心的苟且偷安、甘为顺奴的那种惰性。”
(2).化学名词。物质不易跟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化合的性质。如高岭土、炭末就是惰性物质。
(3).物理学名词。又称惯性。即物体未受外力时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