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无能、无影响力、无价值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形容某人的能力不足、职位地位低下,或形容某事的重要性不大、影响力微弱。
- 例句
- 1. 他在公司里就像个蝼蝈,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力。2. 这个项目在整个计划中只是个蝼蝈,对整体进展没有太大的影响。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 基本解释
蛙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鸣,蚯蚓出。” 郑玄 注:“螻蟈,蛙也。”《逸周书·时训》:“立夏之日,螻蟈鸣。” 朱右曾 校释:“螻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 唐 张碧 《山居雨霁即事》诗:“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螻蟈。”一说蝼为蝼蛄,蝈为蛙、蛤蟆。参阅《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鸣” 陆德明 释文引 汉 蔡邕 《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时则训》“螻蟈鸣” 汉 高诱 注。又说即蝼蛄。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蝼蛄》及《尔雅·释虫》“天螻” 清 郝懿行 义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蝼蝈”相关的成语,如“蝼蛄之技”、“蝼蚁啄泥”等,来扩充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弟弟在班里就像个蝼蝈,老师从来不理他。2. 初中生:这个学校篮球队的水平太差了,简直就是个蝼蝈队。3. 高中生:他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就像个蝼蝈一样孤单。4. 大学生:这个社团的影响力太小了,简直就是个蝼蝈组织。
- 故事起源
- 成语“蝼蝈”的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据说,有一次,汤王问蝼蝈能否治理国家。蝼蝈回答说:“我能做到。”于是,汤王将王位传给了蝼蝈,结果国家陷入了混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蝼蝈虽然有一时的勇气,但由于其微小的身躯和有限的能力,无法胜任重任。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蝼蝈”这个词语与昆虫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微小的蝼蝈在人群中被忽视的样子,以此来记忆“蝼蝈”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蝼蝈是一种昆虫,体型小而不显眼,容易被人忽视。成语“蝼蝈”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微不足道、无足轻重,表示其地位或影响力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