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备灾多用于讨论防灾减灾的工作,强调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 例句
- 1. 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要做好备灾工作,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2. 这个城市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政府应该加强备灾工作,提高抗洪能力。
- 基本含义
- 预先准备应对灾害。
- 基本解释
防备灾害。《穀梁传·成公七年》:“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 唐 陆贽 《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五请以税茶钱置义仓以备水旱》:“ 贞观 初, 戴胄 建积穀备灾之议, 太宗 悦焉。” 宋 余靖 《乞宽租赋防盗疏》:“国无三年之蓄,曰国其非国,故虽 尧 水 汤 旱,民无菜色者,有备灾之术也。”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防灾减灾的知识,学习如何应对各种灾害,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备灾,学会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2. 初中生:政府应该加强备灾工作,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3. 高中生:备灾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 大学生:我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帮助做好地震备灾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 故事起源
- 备灾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备灾》。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他提出了备灾的概念,认为国家应该预先准备好应对各种灾害的措施,以保障人民的安全。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备灾的发音“bèi zāi”与“被灾”发音“bèi zāi”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记忆,加深对备灾的理解和记忆。
- 词语结构
- 备灾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备”表示预先准备,而“灾”表示灾害。
- 详细解释
- 备灾是指在灾害来临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预先准备好应对灾害的物资、设备、方案等,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