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黼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的衣着华丽、高贵。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穿着典雅,也可以用来形容场合的庄重隆重。
- 例句
- 1. 她身穿黼扆的礼服,显得格外典雅。2. 这个宴会的氛围非常庄重,大家都穿着黼扆。
- 基本含义
- 黼扆是指君主的服装,也用来比喻高贵、华丽的衣着。
- 基本解释
(1).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上画斧形花纹。《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 孔 传:“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敷表降闕,献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黼扆》:“谨按礼书白与黑间为黼扆,则屏障画黼文于其上,取分辨昭彰之义无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登闻黼扆,骤列绣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劳侵黼扆,士失耕农。”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三:“神谋不是閭阎识,庙算谁闻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诗:“至尊劳旰食,军书丛黼扆。”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古代君主的服饰和礼仪,以及古代宫廷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黼扆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穿着一身黼扆的舞蹈服,像个公主一样美丽。2. 初中生:那位演员在舞台上穿着黼扆,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3. 高中生:这个品牌的服装设计都非常华丽,穿上就像是黼扆一样的存在。
- 故事起源
- 黼扆作为古代君主的礼服,是一种代表尊贵的象征。古代君主穿着黼扆出现在重要场合,体现了君主的威严和统治地位。因此,黼扆逐渐成为形容高贵华丽的衣着的比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黼扆”与“华丽”的发音相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将黼扆的形象与古代君主的华丽礼服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黼扆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黼扆一词源于《周礼·地官司徒》:“黼扆既朝,绥以丰纾。”黼扆是古代君主的礼服之一,由黼和扆两部分组成,黼是上衣,扆是下衣。黼扆的材质华丽,颜色鲜艳,代表着君主的尊贵地位和威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