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怀宝迷邦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人,也可用于批评那些过分迷恋金钱和权力的人。
- 例句
- 1. 他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势,完全怀宝迷邦,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 这位官员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真是怀宝迷邦。
- 基本含义
- 形容迷恋财富、权势而迷失自我。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贪官污吏”、“权钱交易”等,来拓展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买更多的玩具,完全怀宝迷邦,不顾学习和家庭的重要性。2. 初中生:有些人因为追求名利,怀宝迷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3. 高中生:一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怀宝迷邦,忽视了国家和民众的需求。4. 大学生:在商业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怀宝迷邦,不顾道德和伦理。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官员名叫主父偃,他非常贪婪且迷恋权势,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主父偃曾经在齐国任职时,齐国国君将宝物交给他保管,但主父偃却私自将宝物带回了赵国。后来,主父偃因为贪污受到了惩罚,而赵国也因为他的私心而损失了宝物。这个故事成为了怀宝迷邦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怀宝迷邦”与“迷失自我,忘记国家”这个意思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示一个人因迷恋财富和权势而迷失自我,忘记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词语结构
- 怀宝迷邦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形容词“怀宝”和名词“迷邦”组成。
- 词语解释
- huái bǎo mí bāng ㄏㄨㄞˊ ㄅㄠˇ ㄇㄧˊ ㄅㄤ
怀宝迷邦(懷寶迷邦)
比喻有才德而不为国用。语本《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朱熹 集注:“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陈书·后主纪》:“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将怀宝迷邦,咸思独善?”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庆赏》:“襄赞,看时事多艰,怎忍怀宝迷邦袖手看。”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