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古时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官服,因其上绣有獬豸,故称。 明 归有光 《送福建按察司王知事序》:“乃除为 福建 按察司知事。知事於州倅,品秩为降。然衣豸衣,自郡守二千石皆与抗礼,於外省为清阶。”
(2).借指御史。 明 唐顺之 《丹阳别王道思》诗:“卧病不知久,见君三徙官。还将鶡冠贱,来伴豸衣欢。”
- 基本含义
- 指虚伪、假装的外表
- 详细解释
- 豸衣出自《诗经·小雅·伐檀》:“豸豸衣兮,朝之既矣。”豸是一种兽皮,衣指穿在身上的衣物。成语中的豸衣比喻虚伪的外表,形容人表面上装得很好看,实际上内心虚伪。
-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装得很好看,实际上内心虚伪的人。
- 故事起源
- 根据《诗经》的记载,这句诗是描述一个人在朝廷中装扮得很漂亮,但实际上内心虚伪,没有真正的品德和才能。
- 词语结构
- 主语+豸衣
- 例句
-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实际上是个穿着豸衣的人。2. 这个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简直就是个豸衣之人。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一个人穿着一件漂亮的外衣,但里面却是豹子的皮毛,暗示着表面上看起来好看,实际上却是虚伪的。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含有“豸”的成语,如“豸皮之宠”、“豸居野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穿着漂亮的衣服,但是我觉得他是个豸衣之人。2. 初中生:班里有个同学表面上很友好,但我们都知道他是个穿着豸衣的人。3. 高中生:在政治圈里,有很多人穿着豸衣,表面上一套一套,实际上却是虚伪的。4. 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是豸衣之人,他们只展示自己的好面,实际上并不真实。5. 成年人:别轻易相信别人的外表,有些人穿着豸衣,内心却是虚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