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学问浅薄、见识狭窄,或者指责某人没有经过正规教育。
- 例句
- 1. 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并不是一个野堂之人。2. 这个人的见识太狭窄了,完全是一个野堂之辈。
- 基本含义
- 指没有受过正式教育或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也可以形容学问浅薄、见识狭窄的人。
- 基本解释
村居之堂屋。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嚲鞚凌紫陌。” 宋 陆游 《野堂》诗:“野堂萧颯雪侵冠,歷尽人间行路难。”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野堂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教育、学问相关的成语,如“学富五车”、“温故知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成为一个野堂之人,所以我要努力学习。2. 初中生:他的见识太狭窄了,完全是一个野堂之辈。3. 高中生:虽然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并不是一个野堂之人,他自学成才。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尽量避免成为野堂之人,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5. 成年人:即使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也可以通过自学来避免成为野堂之人。
-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篇中的故事是成语“野堂”的来源。庄子游于楚国时,楚王问他为何游于楚国,庄子回答说:“臣闻野有兽而堂有礼,臣之所以游者,非以游于楚也,以见于楚王也。”庄子用“野”和“堂”来比喻自己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仍然希望能够得到楚王的重视和认可。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野堂”两个字与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的人、学识浅薄的人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野堂来源于《庄子·外物》篇:“庄子游于楚,逢楚王,楚王谓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游于楚?’庄子曰:‘臣闻野有兽而堂有礼,臣之所以游者,非以游于楚也,以见于楚王也。’”这里的“野”指的是没有经过正式教育或系统学习的人,而“堂”指的是有教育、有学问的人。成语“野堂”形容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或者学识浅薄、见识狭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