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按兵常常用于形容在某种情况下采取观望、等待的策略。它可以用于战争、竞争、谈判等各种场景中。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当一方感觉到对方有利时,可以选择按兵观望,等待更有利的时机再做决策。
- 例句
- 1. 在这次谈判中,我们应该采取按兵观望的策略,等待对方主动提出更好的条件。2. 在这次竞争中,我们不能急于行动,应该先按兵观望,找准时机再出击。
- 基本含义
- 指军队暂时停止进攻,等待时机的战略行动。
- 基本解释
止兵;屯兵。《商君书·农战》:“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 吴王 ,令之救 鲁 而伐 齐 。” 三国 魏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清 冯桂芬 《续郡志记兵》:“初西南诸军以 常州 未復,按兵 浙 之 湖州 、 皖 之 广德 界上。”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历史和战争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了解更多关于按兵战略的故事和战术。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成语和俗语,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让我们在考试前按兵不动,先做好复习准备。2. 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按兵观望,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3. 高中生:在大学申请中,我决定按兵观望,等待更好的录取机会。4.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按兵观望,等待最佳的市场时机。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据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廉颇在与秦国作战时,面对强大的敌军,决定采取按兵的策略。他在城墙上点燃烽火,向秦军示意准备进攻,但实际上却选择了观望。秦军误以为赵军已经准备好进攻,一直保持警戒,而赵军则利用这个机会休整士兵,最终在更有利的时机发动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 记忆技巧
- 要记住按兵这个成语,可以结合故事起源进行记忆。想象一个将领在城墙上点燃烽火,向敌军示意准备进攻,但实际上却选择了观望的情景。将这个故事与按兵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按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按”是动词,表示停止、等待的意思;“兵”是名词,表示军队。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 详细解释
- 按兵是一个用于形容军队在战争中采取的一种战略行动。它意味着军队停止进攻,暂时不再与敌人作战,而是等待时机,以便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发动进攻。这种战略行动常常用于调整战局、休整士兵、等待援军等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