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凝态常用于描述物质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形容人的思想或行为固定不变。例如,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凝态来描述液体或气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使用凝态来形容一个人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观念或改变自己的想法。
- 例句
- 1. 水在0摄氏度以下会凝态为冰。2. 他的思想已经凝态多年,不愿接受新的观念。
- 基本含义
- 凝固的状态或形态
- 基本解释
庄重的神态。《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女子开帘而入,年可二十餘,凝态艳质,世莫之见。”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物质状态变化的知识,例如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物质状态变化的因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水在冷冻机里凝态为冰块。2. 初中生:煮沸的水会凝态为水蒸气。3. 高中生:他的思想凝态已久,不愿接受新的观点。4. 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凝态变化。5. 成年人:这个社会需要人们敢于挑战固有观念,不要一直保持凝态。
- 故事起源
- 凝态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其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当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减少运动时,物质会凝结成固态。因此,凝态成为了形容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象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凝态”与物质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例如将水变成冰的过程,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凝态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形容词“凝”表示凝固,名词“态”表示状态或形态。
- 详细解释
- 凝态指的是物质从液态或气态转变为固态的状态。在引申意义上,凝态也可以表示人的思想或行为变得固定、不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