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汉 承明殿 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 承明庐 。又 三国 魏文帝 以 建始殿 朝群臣,门曰 承明 ,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 承明庐 。《汉书·严助传》:“君厌 承明 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承明庐 在 石梁阁 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 承明庐 。” 张铣 注:“ 承明 ,謁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 承明庐 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唐 李颀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 承明庐 。” 清 唐孙华 《题顾退山太史扁舟图》诗:“暂辞 承明庐 ,归侍 扶风 帐。”
- 基本含义
- 接受明主的庇护和指引。
- 详细解释
- 承明庐是一个由“承”、“明”和“庐”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承”表示接受、承担,“明”表示明主、明君,“庐”表示茅庐、住所。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接受明主的庇护和指引,指人接受明君的赏识和重用。
- 使用场景
- 承明庐一般用于形容受到领导或上级的重用和赏识,表示受到明主的庇护和指引。可以用于夸奖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习中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支持。
- 故事起源
- 承明庐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故事中,范睢和蔡泽是两位有德行和才华的人,但是他们都被朝廷的官员所忽视。后来,秦始皇听说了他们的才华和德行,决定亲自招见他们。范睢和蔡泽非常感激秦始皇的赏识,于是用“承明庐”来形容自己受到明君的庇护和指引。
- 词语结构
- 承明庐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 例句
- 1. 他在公司承明庐,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和重用。2. 这位科学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承明庐,成为了领域内的一位权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承明庐”与“接受明主的庇护和指引”进行联想,形象地想象一个人住在茅庐中,被明主亲自庇护和指引,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范睢和蔡泽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承明庐,老师经常表扬我。2. 初中生:他在班级里承明庐,成为了班长。3. 高中生:她在学术研究中承明庐,获得了导师的赞赏。4. 大学生:我在实习单位承明庐,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5. 成年人:他在工作中承明庐,得到了公司的重用和晋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