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邪恶的事物。《孟子·万章下》:“ 伯夷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其言 大任 之娠 文王 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面色阴沉、凶恶的表情。
- 详细解释
- 恶色是指人的脸色阴沉、凶恶的表情。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面带凶相,表情不善,给人以恶劣的印象。
- 使用场景
- 恶色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面容和表情,形容其态度凶恶、阴沉、冷漠等。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面容和态度不友好,给人以不好的印象。
- 故事起源
- 恶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故事讲述了齐国国君宣公因为国内不稳定,所以派遣使者去找晋国国君,希望能够得到晋国的支持。然而,晋国国君却对宣公的使者非常不友好,面带恶色,态度冷漠。这个故事中的恶色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晋国国君的面容和态度。
- 词语结构
- 恶色属于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其中形容词恶表示负面的、凶恶的含义,色表示面容、表情。
- 例句
- 1. 他一直面带恶色,给人以凶恶的感觉。2. 她的恶色让人不敢接近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面容非常凶恶,脸上带着恶意的笑容。这样的形象会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恶色相关的成语,如恶语伤人、恶人先告状等。这些成语都与负面的态度和行为有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恶色让我感到害怕。2. 初中生:她一直面带恶色,给人一种不友好的感觉。3. 高中生:老师的恶色让我们感到压力很大。4. 大学生:他的恶色让我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