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损害德行。《诗·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朱熹 集注:“伐,害……宾醉而出,则与主人俱有美誉;醉至若此,是害其德也。”
(2).自夸其德。《荀子·仲尼》:“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 明 吕坤 《答赵乾所稽勋》:“若不平之气满腹,矜己之色满面,是谓伐德,有道者不宜如是。”
- 基本含义
- 指毁谤、攻击他人的品德道德。
- 详细解释
- 伐德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伐”意为毁坏,破坏,攻击,“德”意为品德、道德。伐德的基本含义是指毁谤、攻击他人的品德道德。
- 使用场景
- 伐德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故意诋毁他人的人或行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 故事起源
- 伐德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吴起的将军,他是楚国的重要军事家和政治家。吴起有一个贤妻,她非常善良正直,深受人们的敬重。有一天,吴起的政敌为了陷害他,编造了一些谣言诋毁吴起的妻子,企图破坏吴起的声誉。然而,这些诽谤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吴起的妻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女性。于是,人们用“伐德”来形容那些攻击他人品德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伐德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伐”是动词,意为攻击,破坏,“德”是宾语,指品德、道德。
-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伐德,别人的好事他从来不说。2. 这种伐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品德和道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伐德”拆分成“攻击”和“品德”,并联想到一个人在攻击他人的品德时所表现出的不道德行为,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品德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正直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伐德别人,老师说这样不好。2. 初中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伐德他人。3. 高中生:网络上有很多人在伐德明星,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