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准则,典范。《荀子·修身》:“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2).端庄的仪态。 汉 刘向 《说苑·修文》:“使耳听雅音,目视正仪,足行正容,心諭正道。”
- 基本含义
- 形容态度庄重、举止端正。
- 详细解释
- 正仪是由“正”和“仪”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正”表示庄重、端正,而“仪”表示礼仪、规矩。正仪形容一个人的态度庄重、举止端正,符合礼仪规矩。
- 使用场景
- 正仪常用于形容人的仪态端庄、举止得体的场合,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如会议、拜访、接待等。
- 故事起源
- 《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一段话:“正法以齐正之,正仪以齐正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按照礼法来规范行为,使仪态庄重、举止得体。后来,人们将“正法以齐正之,正仪以齐正之”中的“正仪”作为一个词语,用来形容人的仪态庄重、举止得体。
- 词语结构
- 正仪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在重要场合上,我们应该保持正仪,举止得体。2. 这位领导在公众场合总是保持着正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正仪想象成一个人站得很正,举止得很仪式化的形象,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礼仪相关的成语,如“礼貌”、“正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升旗仪式上都要保持正仪。2. 初中生: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大家都要注意保持正仪。3. 高中生:在面试时,我们要注意仪态端正,保持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