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谓因惶惧而屏息。《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谨拜表以闻,并呈牋草,惧於浅局,追用悚息。”《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 元逵 、 弘敬 得詔,悚息听命。”《明史·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復言, 冕 独抗章争之。” 鲁迅 《野草·淡淡的血痕中》:“各各自称为‘天之僇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
(2).用为书信中的套语。犹惶恐。 宋 苏轼 《扬州上吕相书》:“奬饰过分,悚息之至。” 明 李东阳 《再答镜川先生书》:“若不俯鉴此意,甚非不肖之望也。悚息,悚息。”
- 基本含义
- 形容因害怕或紧张而呼吸急促。
- 详细解释
- 悚息是由形容词“悚”和动词“息”组成的成语。悚指害怕、惊恐,息指呼吸、喘息。悚息形容人因害怕、紧张而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 使用场景
- 悚息一词常用于形容人在遭遇恐怖、惊悚或紧张的情况下的生理反应。可以用来描述人在看恐怖电影、经历惊险事件或面对紧张局势时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而喘不过气、心跳加速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悚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文选·萧子云集》中。悚息原指因害怕而呼吸急促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害怕、紧张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悚息是由形容词和动词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看到那只巨大的蜘蛛,他不禁悚息了一声。2. 在漆黑的夜晚,她听到窗外传来的声音,不由得悚息连连。3. 当他站在悬崖边缘时,心中不禁悚息不已。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悚息与紧张、害怕的情绪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因为害怕而呼吸急促的样子,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悚息相关的成语,如“心悸不安”、“惴惴不安”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鬼故事,他吓得悚息连连。2. 初中生:在考试前,她紧张得悚息不止。3. 高中生:听到那个恐怖的声音,他不由得悚息了一声。4. 大学生:在面对紧张的面试时,她感到心悸不安,悚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