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附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表示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全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张。在工作或学习环境中,如果一个人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可以用附理来形容他。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总是附理,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2. 她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对什么意见都附理。3. 他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附理领导的错误决策。
- 基本含义
- 指附和、附从、顺从他人的意见或主张。
- 基本解释
(1).比附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2).符合事理。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注>表》:“若乃紕繆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附庸风雅”、“附庸风雅”等,来拓展对于附理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班级里总是附理,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2. 初中生:她在朋友圈里总是附理,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3. 高中生:他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总是附理老师的观点,从来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4. 大学生:他在学术讨论中总是附理,从来不敢质疑他人的观点。5. 成年人:她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附理领导的错误决策,这让她感到很无奈。
- 故事起源
- 附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九年》中。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大臣陈恒为了迎合国君,不顾自己的原则,附和国君的错误决策,结果导致了齐国的灭亡。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附理这个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是附在别人的理念上一样。
- 词语结构
- 成语“附理”的结构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附理是由“附”和“理”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附理的意思是指附和、附从、顺从他人的意见或主张。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思想、行为上完全顺从于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