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一:“角头一一张芦箔,不遣鱼鰕过别塘。”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言语或文章不切实际,虚幻空洞,缺乏实质内容。
- 详细解释
- 芦箔,古代用芦苇做成的帘子。芦箔本身没有实质的功能,只能遮挡风沙或者作为装饰品使用。因此,用“芦箔”来形容人的言语或文章,意思是空洞无物,没有实质内容。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言辞空泛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写作或演讲中缺乏实质内容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芦箔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有一个人在河边捡到了一根芦苇,他拿着芦苇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家人说他捡到了一根能变出黄金的神奇芦苇。家人听了非常高兴,但当他们仔细观察芦苇后发现,它只是一根普通的芦苇,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于是家人对他的话语产生了怀疑,并用“芦箔”来形容他的言语空洞无物。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的演讲一直都是芦箔,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2. 这篇文章写得太芦箔了,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芦箔”想象成一根空洞的芦苇,没有实质内容。可以通过与芦苇相关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空洞、虚幻相关的成语,如“空穴来风”、“无的放矢”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那个同学,他说的话都是芦箔,没有一点真实的内容。2. 初中生:老师讲的课太芦箔了,完全听不懂。3. 高中生:这篇文章写得太芦箔了,没有任何观点和论证。4. 大学生:他的演讲简直就是一堆芦箔,毫无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