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冒犯;得罪。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二折:“我!我!我!举什么千钧鼎,恶识了西 秦 。”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我则怕恶识多年旧面皮,展转猜疑。”《金瓶梅词话》第六一回:“你这歪狗才,不要恶识他便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若是而今赶逐了他去,不但恶识了,把从前好情多丢去,却怎生了结姐姐?”
- 基本含义
- 指对人心险恶、狡诈狠毒的深刻认识和警惕。
- 详细解释
- 恶识是由“恶”和“识”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恶意指人的心思阴险毒辣,不顾道义;识即认识、了解。恶识意指对人心险恶、狡诈狠毒的深刻认识和警惕。它是用来形容对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以防止受到他人的欺骗和伤害。
- 使用场景
- 恶识通常用于形容对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可以用来形容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的真实动机和意图进行独到的判断和洞察力。
- 故事起源
- 恶识这个成语起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的一则故事。昭公二十六年,楚国的子反被秦国的使者韩成带到秦国。韩成向秦穆公诬告子反说他要借助秦国的力量来夺取楚国的政权。秦穆公相信了韩成的话,将子反囚禁在秦国。后来子反被释放回楚国,他对自己在秦国的遭遇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写信给楚国的宰相子产,借助此信揭露了韩成的阴谋。子产看了信后深有感触,便写了一篇《恶识》来形容对人心性的深刻洞察和警惕。
- 词语结构
- 恶识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 1. 他对人心的恶识让他在商场上屡屡避免了陷阱。2. 他的恶识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出别人的真实意图。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手持一把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人们。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恶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章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恶识这个成语。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例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等,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有恶识,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2. 初中生:在网络上要保持恶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3. 高中生:读书时要有恶识,不要轻易相信教材中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