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孔 传:“顾谓常目在之,諟,是也。言敬奉天命,承顺天地。” 孔颖达 疏:“《说文》云:顾,还视也。諟与是,古今之字异,故变文为是也。言先王每有所行,必还迴视是天之明命。”后以“顾諟”指敬奉、禀顺天命。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语》:“真明者,其明命乎。古人顾諟,盖实体如是,非见也,有见则妄矣。”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故圣人之言敬也,皆敬天也,‘昭事上帝’,顾諟明命也。”
- 基本含义
- 顾虑,担忧,考虑
- 详细解释
- 顾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顾指考虑,諟指担忧。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做事情时过于担心和顾虑,过分考虑后果,导致行动受限。
- 使用场景
- 顾諟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过于迟疑和犹豫不决,不敢积极行动,常常因为过度考虑而错失良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团体或者组织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的心态。
- 故事起源
- 顾諟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昭公十一年》。当时,齐国国君昭公准备进攻邻国晋国,但他在决策的过程中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他的大臣们向他劝告说:“国君不应该顾諟,而应该果断行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不应过于担心和犹豫,而应该果断行动。
- 词语结构
- 顾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属于形容词短语。
- 例句
- 1. 他在做事情时总是顾諟太多,结果什么都没做成。2. 面对新的机会,不要过于顾諟,应该勇敢地追求。3. 我们不能因为顾諟而错失这个难得的机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顾諟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抉择时,左右为难,满脑子都是考虑和担忧的事情。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成语中的其他词语,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决策和行动相关的成语,比如“决断如流”、“果断如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做作业时,总是顾諟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2. 初中生:我在选课时,顾諟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目。3. 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曾经顾諟了很久,最后决定追随自己的兴趣和梦想。4.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我不会因为顾諟而放弃机会,我会积极尝试不同的选择。5. 成年人:在创业时,我不会因为顾諟而犹豫不决,我会果断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