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在交流中,当双方对某个事物都有期望,但又担心可能会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可以使用“既望”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复杂的心情。
- 例句
- 1. 他既望能够通过考试,又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2. 公司既望扩大市场份额,又担心竞争对手的反击。
- 基本含义
- 既表示双方都有期望,也表示双方都有顾虑。
- 基本解释
周 历以每月十五、十六日至廿二、廿三日为既望。后称农历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 周 ,则至 丰 。” 孔颖达 疏:“ 周公 摄政七年二月十六日,其日为庚寅,既日月相望矣。於已望后六日乙未,为二月二十一日。”《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南朝 梁 沉约 《为文惠太子解讲疏》:“暨七月既望,乃敬捨宝躯,爰及舆冕,自缨已降,凡九十九物。” 唐 刘禹锡 《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暮景中秋爽,阴灵既望圆。” 王国维 《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既望”相关的成语,如“望而生畏”、“望洋兴叹”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既望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又担心自己的复习是否充分。2. 初中生:我既望能够进入理想的高中,又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3. 高中生:我既望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又担心竞争对手的实力。4. 大学生:我既望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又担心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 故事起源
- 成语“既望”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据说,这位官员在处理一桩重要的政务时,面临着两个不同的选择,每个选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困难。他面临着既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成功,又担心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复杂心情。后来,人们用“既望”来形容这种心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既望”分解为“既”和“望”,并结合具体的例句进行记忆。另外,可以尝试将自己遇到的类似情况与“既望”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成语“既望”的结构是“既 + 望”。
- 详细解释
- 成语“既望”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既”和“望”。其中,“既”表示双方都有,同时也表示双方都有顾虑;“望”表示期望。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双方都有期望,但同时也有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