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 唐 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諫如不及,纳善如转圜。”
- 基本含义
- 接纳善良的品质或行为。
- 详细解释
- 纳善是一个由“纳”和“善”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纳,意味着接纳、收纳或欣然接受;善,指善良、美好的品质或行为。纳善的含义是指能够欣然接纳他人的善良品质或行为。
- 使用场景
- 纳善通常用来表达对他人善良行为的赞赏和鼓励,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善良品质并能够欣然接纳他人的善行。
- 故事起源
- 纳善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传,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求学时,曾与另一位学者争辩。争辩过程中,司马相如不仅能够欣赏对方的善良品质,还能够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后来,司马相如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纳善品质也因此被人们传颂。
- 词语结构
- 纳善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纳”和名词“善”组成。
- 例句
- 1. 他总是能够纳善于心,善待他人。2. 这个社区非常开放,纳善的心态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3. 只有纳善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际关系的美好。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纳善记忆为“纳善人心”,表示一个人能够接纳他人的善良品质。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纳善相关的成语,如“纳士招贤”、“纳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纳善,善待身边的同学。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应该纳善于心,给同学们树立一个好榜样。3. 高中生:纳善是一个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 大学生:大学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环境,我们应该纳善于心,尊重他人的差异。5. 成年人:纳善是一个成熟的品质,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