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指 唐 书法家 怀素 。 怀素 继 张旭 ,善狂草,行止颠狂放诞,世称“颠素”。 唐 怀素 《酒狂帖》:“ 颠素 何可以到此,但恨无好纸墨一临之耳。” 明 文徵明 《跋李西涯诗帖》:“ 西涯先生 书……晚年纵笔任意,优入 颠素 之域,真一代之杰作也。”
(2). 唐 代书法家 张旭 和僧 怀素 的并称。 宋 苏轼 《跋文与可论草书后》:“后因见道上鬭蛇,遂得其妙,乃知 颠素 之各有所悟,然后至於如此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作草书难於作真书,作 颠 素 草书又难於作二 王 ( 王羲之 、 王献之 )草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悬笔而书,疾於风雨,字如 颠 素 之狂草。”参见“ 颠旭 ”。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言行举止过于谦虚或拙朴。
- 详细解释
- 颠素一词源自于《庄子·外物》:“臧获与子路游于梁,子路曰:‘颠素之言不可以道也。’”意思是指臧获的言辞过于谦虚,不可取。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过于谦虚或拙朴。
- 使用场景
- 颠素一词多用于描述人的谦虚、拙朴的行为举止。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1. 在自我介绍时,可以用颠素来形容自己的性格,表达谦虚之意。2. 在表扬他人时,可以用颠素来形容对方的谦虚之态度,赞美对方的品质。3. 在描述艺术作品时,可以用颠素来形容作品的朴素、不矫揉造作之风格。
- 故事起源
- 颠素一词的故事起源于《庄子·外物》。臧获是孔子的学生,他和子路一起游历梁国,子路对臧获的言辞过于谦虚表示不满。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颠素一词,用来形容人的过于谦虚的言行举止。
- 词语结构
- 颠素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颠”是形容词,表示过于谦虚;“素”是形容词,表示拙朴。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意义完整的成语。
- 例句
- 1. 他的颠素态度让人很难相信他的成就。2. 她的颠素作风深受大家的喜爱。3. 他总是以颠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功。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颠素这个成语。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头朝下,脚朝上的颠倒的状态,表示这个人的言行举止过于谦虚或拙朴。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了解其起源和用法,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他颠素的性格,他从不夸夸其谈。2. 初中生:老师表扬了我一番,我颠素地说:“这都是大家的努力。”3. 高中生:他一直以颠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功,从不炫耀。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颠素”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