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骄踞 ”。傲慢不恭。《管子·白心》:“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旧唐书·突厥传上》:“ 始毕 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 长安 ,颇多横恣。” 宋 司马光 《程夫人墓志铭》:“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訶状,由是共贤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妇尤骄倨,常佣奴其夫,自享饈饌。” 章炳麟 《支那印度联合之法》:“ 清 廷於邻国,强则佞諛,弱则骄倨,此最可嗤鄙者。”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自负、傲慢、目中无人。
- 详细解释
- 骄倨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行为。它指的是人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对待他人傲慢自大,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这种态度常常让人感到不快和不舒服。
- 使用场景
- 骄倨一词常用于贬义,形容那些自负、傲慢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成功或权力的背后表现出的傲慢和自大。在社交场合或工作环境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可以用骄倨来形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 故事起源
- 骄倨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自负、傲慢的人。
- 词语结构
- 骄倨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骄”是形容词,表示自负、傲慢;“倨”是形容词,表示目中无人。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个人自负、傲慢,目中无人。
- 例句
- 1. 他对待下属总是骄倨自大,从不关心他们的感受。2. 她成功后变得骄倨起来,对待朋友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骄倨与高高在上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俯视他人,表现出傲慢和自大的态度。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骄倨一词的含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和语言学习资料。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故事,了解这种态度和行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影响和反应。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骄倨地对待同学,从来不帮助他们。2. 初中生:她在班级里很骄倨,总是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秀。3. 高中生:他的成绩很好,但是他不应该骄倨,要保持谦逊的态度。4. 大学生:有些学生在大学里变得骄倨,对待其他人不尊重。5. 成年人:职场上有些人成功后变得骄倨,对待同事和下属不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