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鸡犬等)鸣叫。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荒路曖交通,鸡犬互鸣吠。”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雷谴逆妇》:“一日,白昼中,忽轰雷一声,觉电光红紫眩目。三妇人皆人首,而身则一牛一犬一豕,踞地鸣吠。”
(2).比喻骚动、叛乱。《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后大军所以临 江 而不济者,以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復欲鸣吠。” 李周翰 注:“鸣吠,犹叛乱也。”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 云南 在 贵州 西九驛,仅一线路通行旅耳,自 云南 而北,以向中州,必假道於 贵 ,万一有鸣吠之梗,则悬隔不得通。”
(3).谓献媚讨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杨名编修》:“盖 汪 为 永嘉 鸣吠不待言,而当时议礼诸公,自 桂 霍 之外,如 方西樵 、 席元山 、 黄敬斋 、 熊兆原 诸公,皆表表自树,无肯扫舍人门者。自是 永嘉 势亦渐孤。”
(4).谓鸡鸣狗吠之薄技。《隋书·文学传·潘徽》:“所以人加脂粉,物竞琢磨,俱报稻粱,各施鸣吠。” 唐 柳宗元 《上江陵严司空献所著文启》:“鸣吠之能,犹希效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续序》:“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参阅《史记·孟尝君列传》。
- 基本含义
- 形容声音高亢、响亮。
- 详细解释
- 鸣吠是一个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鸣指发出声音,吠指狗叫。合在一起,鸣吠形容声音高亢、响亮,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声音或者声音的表达方式非常激烈、激昂。
- 使用场景
- 鸣吠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的声音或者声音的表达方式非常激烈、激昂。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争论、辩论时的声音,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抗议、呼喊时的声音。
- 故事起源
- 鸣吠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种狩猎方式。古人在狩猎时,常常会放出猎犬,猎犬会发出高亢、响亮的叫声,吸引猎物的注意力,帮助猎人捕获猎物。因此,鸣吠成为了形容声音高亢、响亮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动词+动词
- 例句
- 1. 他们在会议上争论得鸣吠不休,场面非常激烈。2. 游行的人们高举标语,齐声呼喊,声音鸣吠,表达了他们的诉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动物的吠叫声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群狗同时发出高亢、响亮的叫声,就能够想起鸣吠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声音的成语,比如雷鸣、呼啸等,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会运用这些成语来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狗狗们在公园里鸣吠得很开心。2. 初中生:足球比赛现场观众的欢呼声鸣吠不止。3. 高中生:学生们在校园里集会,高喊口号,声音鸣吠,表达对教育改革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