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心术不正的人。《管子·正世》:“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履蹊径以侥速,推货贿以争津者,邪人也。”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八:“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艶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邪人用之而乱及天下。”
- 基本含义
- 指有邪恶心思、行为不正的人。
- 详细解释
- 邪人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思想或行为有邪恶的倾向。邪人通常指具有邪恶心思、行为不正的人,他们可能有不良动机,经常从事违法、欺骗或伤害他人的活动。邪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准则,背离正义和公正,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伤害他人或违法行为的人。它可以用来批评和警示那些具有邪恶心思的人,提醒人们保持正义和道德。
- 故事起源
- 关于邪人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中的邪人角色往往以其狡诈、阴险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促使人们对邪人的思考和警惕。
- 词语结构
- 邪人是由形容词“邪”和名词“人”组成的。形容词“邪”表示邪恶、不正,名词“人”表示人类。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 例句
- 1. 他从小就展现出邪人的倾向,经常欺负同学。2. 那个政客是个彻头彻尾的邪人,他的行为严重违背道德准则。
- 记忆技巧
- 想要记忆和理解邪人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邪”和“人”,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邪恶行为或人物来联想。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成语或词语进行对比,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邪人相关的成语,如“邪不压正”、“邪门歪道”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邪人概念的理解。同时,深入研究相关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评价邪人的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邪人,经常欺负我们。2. 中学生:那个考试作弊的学生是个邪人,应该受到惩罚。3. 大学生:那位政府官员涉嫌受贿,是个彻头彻尾的邪人。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邪人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