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魏 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招四方……今 晋 朝唯用白虎幡。”《宋书·百官志》:“殿中将军……朝会宴饗,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南史·萧颖胄传》:“初, 山阳 出 南州 ,谓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还矣。’”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为“白武幡”或“白兽幡”。《晋书·职官志》:“久之, 武帝 每出入, 勰 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北史·封敕文传》:“ 敕文 谋於众曰:‘困兽犹鬭,而况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贼众,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餘人。”《隋书·礼仪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给二马軺车一乘,白兽幡及节各一。”
- 基本含义
- 指战争中的旗帜,也比喻战争或斗争。
- 详细解释
- 白虎幡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旗帜,通常用来指挥军队。成语“白虎幡”比喻战争或斗争的象征,表示勇猛、奋发向前的精神和姿态。
- 使用场景
- 白虎幡常用于形容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难或挑战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
- 故事起源
- 《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军,他曾经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在一次战斗中,马援的部队被匈奴包围,危机四伏。马援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拿起白虎幡,勇往直前,最终成功突围。后来,人们用“白虎幡”来形容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 1. 他具备了白虎幡的精神,勇往直前,永不退缩。2.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毫不畏惧。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白虎幡”想象成一面招展的旗帜,象征着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战争、斗争有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烽火戏诸侯”、“百战百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勇敢面对困难,永不退缩。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展现了白虎幡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坚定信心,努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