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7日(农历三月三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日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白虎幡的词语解释
白虎幡的意思
拼音:bái hǔ fān    注音:ㄅㄞˊ ㄏㄨˇ ㄈㄢ
基本解释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魏 朝有青龙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龙幡五,而以招四方……今 晋 朝唯用白虎幡。”《宋书·百官志》:“殿中将军……朝会宴饗,则将军戎服,直侍左右,夜开城诸门则执白虎幡监之。”《南史·萧颖胄传》:“初, 山阳 出 南州 ,谓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还矣。’” 唐 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为“白武幡”或“白兽幡”。《晋书·职官志》:“久之, 武帝 每出入, 勰 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北史·封敕文传》:“ 敕文 谋於众曰:‘困兽犹鬭,而况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贼众,若能归降,原其生命。应时降者六百餘人。”《隋书·礼仪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给二马軺车一乘,白兽幡及节各一。”

基本含义
指战争中的旗帜,也比喻战争或斗争。
详细解释
白虎幡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旗帜,通常用来指挥军队。成语“白虎幡”比喻战争或斗争的象征,表示勇猛、奋发向前的精神和姿态。
使用场景
白虎幡常用于形容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难或挑战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
故事起源
《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军,他曾经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在一次战斗中,马援的部队被匈奴包围,危机四伏。马援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拿起白虎幡,勇往直前,最终成功突围。后来,人们用“白虎幡”来形容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
词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
例句
1. 他具备了白虎幡的精神,勇往直前,永不退缩。2.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毫不畏惧。
记忆技巧
可以将“白虎幡”想象成一面招展的旗帜,象征着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战争、斗争有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烽火戏诸侯”、“百战百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勇敢面对困难,永不退缩。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展现了白虎幡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要像白虎幡一样坚定信心,努力冲刺。
(0)
诗文中出现“白虎幡”的诗词

赠于子冲大参请急南旋

长安城头秋雨繁,长安城下双朱轓。

去年忽向洛阳道,今年却入长安门。

谁道分司非达宦,谁言朝请不承恩。

行边惯试渥洼马,到阙仍依白虎幡

忆昨匈奴入边塞,陇坂以西杀气昏。

右方王将旃庐满,北地烟尘士女奔。

元臣庙略驰三殿,上将戎轩历五原。

青海几经传尺檄,玉关依旧有游魂。

翻令蛮府提锋锐,欲扫干戈静塞垣。

谢公谈笑亦何易,贾生流涕亦太烦。

竞说请缨临瀚海,争言倚剑出昆崙。

尔曹落落不入眼,此事悠悠谁与论。

我今但欲拂衣去,斗酒悲歌意气存。

看君四十头未白,勉加餐食无多言。

(0)

寄云南萧总戎

将军昔麾白虎幡,指率虎士平云南。

大山丰林犀象窟,青山一束西横担。

诸军落险坐如猬,下嗔长鲸手独探。

威行武侯擒纵地,大旗森立如松杉。

整师徐行身后殿,点胄还国无留簪。

总戎既已等却谷,相国正可同曹参。

自参大政论国柄,载具清静民心甘。

凤驾祥云忽铩翮,公论在人宁久酣?

皇明鼌彻烛群连,蔀蔽尽彻俭谋戡。

将军复整苍玉佩,入朝拜手仪容谙。

念臣已老心则壮,宝镜在匣秋儋儋。

圣君万岁国基固,明堂缔搆须楩楠。

(0)

陈程初军门六旬寿诗直雷文·其一

紫电青霜白虎幡,方舟湘上静惊澜。

门施行马迎长毂,车夹鸣驺壮总干。

十载荩勋酬黼衮,六旬华诞盛衣冠。

元瑜为诵诗千首,自寿新篇属和难。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缪公恩 王称 陈宓 王洋 史鉴 童冀 喻良能 何吾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