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治民。 汉 班固 《白虎通·诛伐》:“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復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爰初定命,正心理物,如辰居极,而天下无邪矣!” 明 刘基 《顺斋箴为夏仲珍作》:“ 尧 舜 理物,因利除恶。”
- 基本含义
- 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详细解释
- 理物指通过思考和观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自己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教育、学术、科学等领域,形容人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
- 故事起源
- 理物一词源于《论语·公冶长》:“公冶长与子路宿,子路曰:‘弗如也夫!‘子路曰:‘有益乎‘子路曰:‘有‘子路曰:‘敢问其方‘子路曰:‘立言道而行远‘子路曰:‘其如步趋而不远者,何也‘子路曰:‘以与尔居长也‘”这段对话中,子路问公冶长:“你认为我有益处吗?”公冶长回答说:“有。”子路继续问:“请问有什么益处?”公冶长回答说:“立言道而行远。”这里的“立言道而行远”指的是通过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有深入的思考和行动。后来,人们将这个意思引申为“理物”。
- 词语结构
- 由动词“理”和名词“物”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位善于理物的科学家,对于复杂的问题总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2. 通过理物的能力,他在工作中总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记忆“理物”这个成语:1. 将“理物”拆分为“理”和“物”,“理”可以理解为理解,思考,而“物”可以理解为事物。2. 可以将“理物”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基本含义进行联想,形成记忆的关联。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理物”这个成语:1. 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理物”的应用和例子。2.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加思考和观察,培养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3. 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洞察一切”、“洞察事理”等,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思考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读科普书,可以通过阅读来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2.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理解事物的规律和原理。3. 高中生:通过参加科学竞赛,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各个学科的事物。4. 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我们需要通过理物的能力来解决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