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 基本含义
- 指与野蛮人接触,也指接触到粗鲁、野蛮的行为或言论。
- 详细解释
- 触蛮一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蛮族指的是居住在边疆、风俗野蛮的民族。触蛮指的是与这些野蛮人接触或交往。因此,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与粗鲁、野蛮的人或行为接触到。
- 使用场景
- 触蛮一词常用于形容接触到粗鲁、野蛮的行为或言论。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粗鲁,或者形容某人被野蛮人的行为冲击到。
- 故事起源
- 触蛮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封禅书》中。据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曾派遣使者与南方蛮族接触。这些蛮族风俗野蛮,使者在与他们接触后,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用触蛮来形容这种经历。
- 词语结构
- 触蛮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触”和名词“蛮”组成。
- 例句
- 1. 他的言行举止粗俗无礼,真是触蛮至极。2. 这个节目内容太过野蛮,不适合家庭观看,触蛮了观众的审美观。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触蛮记忆为“触到蛮族”,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触蛮相关的成语,如触类旁通、触目惊心等,以拓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粗鲁了,就像触蛮一样。2. 初中生:这个电影里的暴力场景触蛮了观众的感官。3. 高中生:他的言论过于冲击人心,完全是触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