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名声和声誉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和认可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成就被众人所知,并且受到普遍赞赏。
- 例句
- 1. 他的才华和能力使得他在行业内闻达于世。2. 这位歌手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努力,终于在音乐界闻达了起来。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名声和声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 基本解释
◎ 闻达 wéndá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显达;有名望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名声和声誉相关的成语,如“名垂千古”、“声名狼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画技术很好,是我们学校里闻达的小艺术家。2. 初中生:他在科学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因此在学校里闻达了起来。3. 高中生:她的音乐才华非常出众,已经在音乐界闻达于世。4. 大学生:他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一个闻达的学者。
- 故事起源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公孙敖的人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受到了赞誉。后来,公孙敖去世后,他的名声传到了中国各地,人们都知道他的勇敢和才华,因此就有了“闻达”的成语。
- 英文翻译
1.illustrious; eminent; famous and influential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闻大”,表示人的名声在社会上变得很大,广为人知。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 详细解释
特指向皇帝报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既至,诸諫官纷纷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幽远之诚,未尝闻达。”
有名望;显达。语本《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 顓孙氏 求闻达之要,学干禄之术, 孔子 告以先远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来株守故园,教子读书,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 近义词
显达、贵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