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拼音:lùn héng
概述
论衡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之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 基本含义
- 指以辩论、论证等方式来衡量、评判事物。
- 详细解释
- 论衡这个成语源自《论衡》一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辩论学著作。该成语的含义是通过辩论、讨论等方式来衡量、评判事物的优劣、真伪等。它强调了通过辩论来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 论衡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通过辩论、讨论等方式来评判和解决问题的情景。它可以用于描述辩论赛、学术讨论、法庭辩论等场景。
- 故事起源
- 论衡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论衡》。该书是战国时期邹衍所著,主要讲述了邹衍在辩论中以理服人的故事。这个成语因此被引申为通过辩论来衡量、评判事物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论衡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论”表示辩论、讨论,“衡”表示衡量、评判。
- 例句
- 1. 他们通过论衡的方式来解决了争议。2. 在辩论赛上,选手们运用论衡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论衡”与“辩论”、“衡量”等词语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尝试用这个成语造句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论衡》这本书,了解更多关于辩论的知识和技巧。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辩论相关的成语,如“辩证”、“辩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学们在班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衡,讨论怎样保护环境。2. 初中生: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辩论赛,通过论衡的方式来讨论是否应该延长学生的放假时间。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通过论衡的方式来探讨。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论衡”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