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仪礼》的别名。《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汉书·艺文志》:“及 周 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 汉 兴, 鲁 高堂生 传《士礼》十七篇。”
- 基本含义
- 指士人之间的礼节和规矩。
- 详细解释
- 士礼是由“士”和“礼”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士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士人,即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和规矩。士礼表示士人之间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包括言辞谦和、行为端庄、待人有礼等方面。
- 使用场景
- 士礼通常用于形容士人之间互相尊重、彬彬有礼的场合。可以用于形容士人之间的交往、对待长辈或上级的态度,以及参加重要场合时的仪态端庄。
- 故事起源
- 士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社会中,士人被视为学问和道德修养的典范,他们应当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士礼成语的出现,强调了士人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以及士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质。
- 词语结构
- 士礼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士”和“礼”两个字组成。其中,“士”表示士人,是一个名词;“礼”表示礼节和规矩,也是一个名词。
-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交往始终遵循着士礼,彼此尊重、友好相处。2. 他对长辈总是保持着士礼,从不失礼失态。3. 在重要场合上,他的仪态端庄,完全符合士礼的要求。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士”字与学问、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将“礼”字与礼节、规矩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也可以通过想象士人之间互相尊重、彬彬有礼的场景,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礼节、规矩相关的成语,如“礼尚往来”、“礼貌待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士礼,对老师要有礼貌,对同学要友好。2. 初中生:在校园里,我们要遵守士礼,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要以士礼待人,尊敬老师,关爱同学。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士人的修养,遵循士礼,做一个有素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