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愆阳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不负责任、不认真的行为,特别是在工作场合。例如,当一个员工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任务时,可以用“他的工作态度真是愆阳”来形容他的不负责任。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经常犯愆阳,让他的同事们非常失望。2. 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愆阳问题,导致业绩一直下滑。
- 基本含义
- 指过失、疏忽或失职的行为。
- 基本解释
亦作“ 愆暘 ”。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左传·昭公四年》:“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愆,过也。谓冬温。”《逸周书·时训》:“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俯,民多流亡。” 唐 白居易 《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 杭 人。”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今愆暘经时,国内荒饉,可致甘泽,以救生灵。”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闵雨》:“岂意愆阳为沴气,忽过炎夏到秋风。”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责任和失职相关的成语,如“失职”、“失责”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今天忘记带作业了,真是愆阳。2. 初中生:老师批评我上课不认真听讲,我意识到自己犯了愆阳。3. 高中生:我们班长每次组织活动都很不负责任,总是愆阳。4. 大学生:我在实习期间犯了愆阳,给公司带来了损失,深感愧疚。
- 故事起源
- 据说,愆阳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晋书·卷二十·刘琨传》。故事中,刘琨是晋朝时期的一个著名将领,他曾在边境守卫工作中犯下了严重的失职错误。他在边境守卫期间疏忽大意,导致敌军入侵,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后人用“愆阳”来形容犯下失职错误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愆阳”联想成“缺阳”,表示缺乏阳刚之气,即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将这个形象与成语的含义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 词语结构
- 愆阳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 愆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愆”意为过失、疏忽,而“阳”则表示失职、不负责任。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犯下的错误,表达了责任不明、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