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 汉武帝 元光 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 董仲舒 、 公孙弘 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张柬之 进士擢第为 清源 丞,年且七十餘, 永昌 初,勉復应制策。” 宋 苏轼 《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宋史·苏轼传》:“ 軾 始具草,文义粲然。復对制策,入三等。”
- 基本含义
- 指制定策略或计划。
- 详细解释
- 制策是由“制”和“策”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制”意为制定、制作,指制定计划或策略;“策”意为计策、方案,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制定的计划或策略。制策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制定策略或计划,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解决问题而采取行动。
- 使用场景
- 制策通常用于形容个人或团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制定合理的策略或计划。它可以用于各种工作场景,如企业管理、军事战略、政府决策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制定学习计划、旅行路线等。
- 故事起源
- 制策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不太清楚,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谋略的特点。在古代,制策是指国家或将领制定军事作战计划的过程。制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军事行动的成败。因此,制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智慧和能力的象征。
- 词语结构
- 制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制”和名词“策”组成。
- 例句
- 1. 面对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我们需要制策来应对挑战。2. 他们在制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确保了计划的成功实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制”字与制定计划的意思联系起来,将“策”字与策略的意思联系起来,来记忆制策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制策相关的成语,如制胜、制敌等,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制策好学习时间,才能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在面对考试时,我会制策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3. 高中生:学校组织的活动需要制策一份详细的方案。4. 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我们需要制策一份完整的论文写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