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 武后 游 洛 南 龙门 ,詔从臣赋诗,左史 东方虯 诗先成,后赐锦袍, 之问 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袍”。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亦称“ 夺锦 ”。 明 高启 《谢赐衣》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 基本含义
- 争夺衣服,比喻争斗或争权夺利。
- 详细解释
- 夺袍源自《左传·宣公十年》,原意是指齐国宰相管仲与季桓子争夺一件袍子,后来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争斗或争夺权利的情况。
- 使用场景
- 夺袍常用于描述争斗或争夺权利的情况,可以用于政治、商业等领域的讨论或评论中。
- 故事起源
- 夺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齐国。相传,齐国宰相管仲与季桓子发生争执,季桓子将自己的袍子扔到地上,表示自己不再担任宰相。管仲见状,立即将袍子夺过来,表示自己愿意接任宰相。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争斗或争夺权利的情况,成为了成语夺袍。
- 词语结构
- 夺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夺”和名词“袍”组成。
- 例句
- 1. 他们为了争夺领导地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夺袍之争。2. 在商业竞争中,夺袍是常见的现象。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夺袍的意思与争斗或争夺权利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为了一件袍子争执不休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权利争夺相关的成语,比如夺权、夺帅、夺魁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为了夺袍而打了起来。2. 初中生:政治斗争中常常出现夺袍的情况。3. 高中生:商业竞争中,夺袍是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