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8日(农历三月廿一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火珠的词语解释
火珠的意思
拼音:huǒ zhū    注音:ㄏㄨㄛˇ ㄓㄨ
基本解释

即火齐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露多国》:“既邻 雪山 ,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珠、鍮石。”《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 贞观 ﹞四年,其王 范头黎 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水精》:“火珠,《説文》谓之火齐珠,《汉书》谓之玫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是庙基址与 中和殿 东西相直,殿上火珠映日回光耳。”参见“ 火齐珠 ”。

基本含义
指非常珍贵的东西或人才。
详细解释
火珠一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相传,有一颗火珠从天而降,照亮了整个世界,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因此,火珠成为了一种象征珍贵、宝贵的事物或人才的代名词。
使用场景
火珠常用来形容人才或物品的珍贵程度。在工作场合,可以用火珠来形容一个非常有才华、非常重要的员工。在生活中,火珠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件非常珍贵的物品,如一颗宝石或一件古董。
故事起源
火珠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根据传说,火珠是由天神所赐予的,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人们就用“火珠”来形容珍贵的事物或人才。
词语结构
火珠是一个二字成语,由“火”和“珠”两个字组成。
例句
1. 他是我们公司的火珠,没有他我们的团队将会失去很多。2. 这颗红宝石真是一颗火珠啊,价值连城。3. 这本书是我爷爷留下的,对我来说是一本火珠。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火珠”这个成语。想象火焰中闪烁的珍珠,这样就能够联想到火珠的含义。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珍贵、宝贵相关的成语,如“珠圆玉润”、“金玉满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小猫咪真可爱,就像一颗火珠一样闪闪发光。2. 初中生:她是我们班级的火珠,学习成绩优秀,还能唱歌跳舞。3. 高中生:这幅画的每一笔都是火珠,展示了画家的才华和创意。4. 大学生:这家公司的技术团队真是火珠,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火珠”这个成语。
(0)
诗文中出现“火珠”的诗词

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0)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0)

马缨丹花

火珠琼树可谁栽,经月窗前色未颓。

高萼并将轻瓣出,百心丛作一花开。

朝缨欲请何须惜,路马如过不用猜。

赤汗龙媒今已矣,西风红遍粤王台。

(0)

中元夕望开福寺灯塔

铃语吟风寂梵音,塔灯擎月净高深。

盂兰瑞草生三昧,天竺昙花散五阴。

雁沼恍疑星宿海,鹫峰幻作火珠林。

西方谩说光明藏,何似中华池布金。

(0)

匡公啖荔歌

庐山之精化匡公,平吞彭蠡洗心胸。

五蕴吹转法轮风,尾闾归墟洞不穷,其中暗与南溟通。

南溟荔熟当炎夏,火珠遍缀芳林下。

甘美如割云山蜜,香甜不数扶南蔗。

外披绛绡内玉肤,色味双绝天下无。

皎然西施并子都,来呈香酥献醍醐。

匡公与荔结缘久,一闻荔熟垂涎久。

词客园林凡几家,家家荔落匡公手。

抛壳纷纷红雪飞,入口滚滚糖槽漏。

遗核在地日数斗,翻令见者惊欲走。

拍手笑东坡,自矜三百颗。

若持饷匡公,日日还遭饿。

匡公大嚼更怀归,行住常餐兼坐卧。

人言丹荔王百果,封公荔王制曰可。

问公腹中何所如,蠡湖溟海趋尾闾。

信我前言良不虚。

不然啖后茗碗还五十,滔滔荡荡安能储?

南人畏荔热太毒,公腹清凉乐有馀。

试问甘露门,何如荔中味。

我言半偈公须记,色香佛法所最忌。

此物曾经驰驿骑,千人万人相枕死。

至今犹怨太真妃,玉肤红粉空妍媚。

甘口生疾苦口药,芳洁无如蔬笋气。

知公心似絮沾泥,勿使香魂入梦迷。

满口莲华宣梵呗,本来无物是菩提。

吁嗟丹荔休多携。

(0)

荔枝

火珠压树红离离,五月炎州荔熟时。

买树有时来野老,窥枝终日戒群儿。

红尘不媚烟花笑,玄圃深韬玉雪肌。

昨向祝融求再熟,点头惟与后年期。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陈尧佐 崔国辅 李治 黄巢 赵时春 方文 华幼武 包世臣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