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以欺骗、冒名行骗等手段谋取私利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冒充高级职位或地位的人。
- 例句
- 1. 这个骗子冒用别人的名号,僭号成为了一位医生。2. 他擅自冒用公司高管的头衔,僭号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力。
- 基本含义
- 指擅自冒用他人的名号、头衔或地位。
- 基本解释
(1).冒用帝王的称号。《汉书·扬雄传下》:“诸儒或讥以为 雄 非圣人而作经,犹 春秋 吴 楚 之君僭号称王,盖诛絶之罪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逆贼 宋建 ,僭号 河首 ,同恶相救,并为脣齿。” 李善 注引《魏志》:“初, 陇西 宋建 ,自称 河首 平汉王 。”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里中有峻岭,号曰 王岭 ,相传 彭玗 反于 吉州 ,僭号称王, 南唐 遣兵征之, 彭玗 数败,遂退保於此以死守。”《三国演义》第九八回:“ 孙权 不久必将僭号称尊,如称尊号,恐陛下伐之,定先入寇也,臣故欲以兵待之。” 清 俞正爕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 朱一贵 以 康熙 六十年四月僭号 永和 。”
(2).超越本分的封号。《汉书·师丹传》:“故 定陶太后 造称僭号,甚悖义礼。”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僭号”相关的成语,如“僭越”、“僭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小偷僭号成为了警察,以便更容易接近受害人。2. 初中生:他利用他父亲的名号,僭号成为了学校的班长。3. 高中生:那个学生冒用老师的名号,僭号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力。
-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一个有关“僭号”的故事。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军事家,他们在战国末年争霸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刘邦曾经自称“汉王”,而项羽则称自己为“西楚霸王”。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这个故事中的“僭号”指的就是刘邦擅自使用“汉王”这个称号,而非真正的皇帝。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僭号”与“冒名行骗”联系起来,因为僭号的含义就是擅自冒用他人的名号或头衔。
- 词语结构
- 僭号属于四字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僭号主要是指某人擅自使用他人的名号、头衔或地位,以获取不应得的权力或利益。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和不正当的,会被社会所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