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仪注通常用于形容遵守规范、遵循标准的行为举止。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于遵守规则的重视,也可以用来批评不守规矩的行为。例如,你可以说一个人的仪注很好,意思是他的行为规范合乎礼仪,也可以说某人的仪注不够,表示他的行为不符合规范。
- 例句
- 1. 他的仪注非常好,从来不迟到。2. 这个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仪注教育。
- 基本含义
- 指标准、规范。也可指礼仪的规矩。
- 基本解释
(1).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 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2).制度;仪节。 南朝 梁 沉约 《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 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 , 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茅盾 《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礼仪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礼记》这本经典著作,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礼仪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学校的仪注,按时上课,不说脏话。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社交场合的仪注,不打闹、不吵架。3. 高中生:考试时要遵守考场的仪注,不作弊,不抄袭。4. 大学生:在社会上要遵守职业的仪注,不泄露公司机密,不接受贿赂。
- 故事起源
- 仪注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这是一本记载古代礼仪规范的书籍。在古代,仪注是帝王、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遵守仪注,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仪注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仪表整齐的队伍中,举止规范,这就是符合仪注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仪注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仪注一词源自《礼记·乐记》中的“仪注之书”,意为规定礼仪的书籍。后来引申为规范、标准的意思。它强调了人们在行为举止上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来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