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愤怒貌。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桓卫姫》:“妾闻之人君有三色……忿然充满手足矜动者,攻伐之色。”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诸公才学心量》:“ 泰和 陈学士 当笔譔祭文,公欲有所易, 陈 忿然不平,见於言色。” 王鲁彦 《狗》:“‘ 王先生 !你为什么不下去问问她呀?’ 爱罗先珂 君忿然的问我。”
- 基本含义
- 愤怒、气愤的样子。
- 详细解释
- 指愤怒、气愤的心情或样子。形容因受到委屈、冤屈或遭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愤怒。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冤屈而感到愤怒的情绪。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或群体对不公平、不正义的态度。
- 故事起源
- 《后汉书·卓茂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卓茂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的妻子被人陷害,被迫离婚。卓茂对此非常愤怒,他写了一篇长篇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之情。这篇文章被称为《忿然词》。后来,人们就用“忿然”来形容愤怒的样子。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副词。
- 例句
- 1.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忿然离开了会议室。2. 小明被老师冤枉了,他忿然地站了起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忿然”这个词语的发音和“愤然”的发音相似,所以可以通过联想“愤怒”的意思来记忆“忿然”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和情绪相关的成语,比如“愤怒”、“生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被同学欺负了,我忿然地告诉了老师。2. 初中生:老师对我评价不公,我忿然离开了教室。3. 高中生:政府的不公正政策让人民忿然不已。4. 大学生: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感到忿然,决定投身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