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内心光明正大。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 王公 束脩励节而受谗佞之患…… 王公 沉静内明,若有他变,朝廷获害忠良之名。”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苏 松 兵备签事 熊桴 ,自 倭 事始起以至今日,无一岁不在兵间,忠实练事,沉毅内明,出入海潮,艰危不避。”
(2).佛教语。 印度 佛教称佛学为“内明”。明,意为学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参见“ 五明 ”。
- 基本含义
- 指心中明白,明察事理。
- 详细解释
- 内明是由“内”和“明”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人的内心明亮、明察事理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在智慧和洞察力,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 使用场景
- 内明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聪明、有见识、能够正确判断事物,不被表象所迷惑,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赞美一个人的智慧和眼光。
- 故事起源
- 内明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三年》中。当时,晋国的公子重耳被放逐到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桓公看重他的才能,就派遣了宾客嬖大夫晏子去接待他。晏子看到重耳的举止谦和、言谈严谨,立刻就认识到了他的才华和潜力,于是对齐桓公说:“此君内明,必为晋国的栋梁之才。”这个故事表达了晏子对重耳聪明才智的赞赏和预测。
- 词语结构
- 内明是一个名形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固定搭配。
- 例句
- 1. 他虽然年纪轻,但内明过人,很快就在公司里崭露头角。2. 这位教授内明聪慧,总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其他成语相对比来记忆内明的意思,例如,与“外显”相对比,内明强调的是内在的明亮和洞察力,而外显则强调的是外在的表现和展示。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智慧、洞察力相关的成语,如“明察秋毫”、“智勇双全”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老师很内明,总是能够看出我有没有认真听讲。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很内明,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3. 高中生:学习困难的时候,我会去请教内明的同学,他总是能够给我很好的建议。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