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赞美某人的智慧、修行成果,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技能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 例句
- 1. 他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2. 这位画家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水平。3. 她的演讲能力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地。
- 基本含义
- 指佛教中的罗汉,泛指达到高度境界的人物。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外〉通称罗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佛教中的阿罗汉概念,以及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教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数学成绩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水平。2. 初中生:她的跳舞技巧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3. 高中生:他的音乐才华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水准。4. 大学生:她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地。5. 成年人:他的领导能力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水平。
- 故事起源
- 阿罗汉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出自佛教经典。成语“阿罗汉”是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而形成的。
- 英文翻译
1.(梵文 Arhat 的音译) Fruit of Buddha (应供; 应受众生供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佛教中的阿罗汉的形象,来记忆成语“阿罗汉”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阿罗汉 āluóhàn
[Arhat] [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 健驮逻国 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 雪山 三十六万亿佛。”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 灵山 五百阿罗汉,一个 观音 请客难。”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 王右丞 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 右丞 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