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 寄迹 jìjì
[stay;sojourn temporarily] 在外乡停留或暂住
寄迹桂林
- 近义词
托足
- 详细解释
同“ 寄蹟 ”。 唐 郑谷 《府中寓止寄赵大谏》诗:“神州容寄跡,大尹是同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即目於招贤馆寄跡,以伺圣旨御笔除授。”《再生缘》第六四回:“ 南海 伽蓝曾寄跡,中朝水墨近传神。”
同“ 寄迹 ”。 宋 梅尧臣 《代书寄王道粹学士》诗:“况约他时来寄蹟,何须今日去论文。”
犹言暂时托身;借住。 晋 陶潜 《命子》诗:“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唐 许尧佐 《柳氏传》:“ 天宝 末,盗覆二 京 ,士女奔骇。 柳氏 以艳独异,且惧不免,乃剪髮毁形,寄迹 法灵寺 。” 清 吴伟业 《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诗:“同好四五人,招寻忘出处,寄迹依琳宫,双 松 得儔侣。”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一:“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 基本含义
- 离开原处,暂时栖身于别处。
- 使用场景
- 寄迹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暂时离开原居地,暂居他处的情况。可以用于旅行、出差、寄宿等场景。
- 故事起源
- 寄迹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后汉书·杨震传》。故事中,杨震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到了南方,他在南方生活期间写下了著名的《寄迹赋》。这篇赋文以寄迹为主题,描述了他在南方的生活和思考。
- 词语结构
- 寄迹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寄”和名词“迹”组成。
- 例句
- 1. 我们在外地工作,只能寄迹于他人的家中。2. 他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寄迹于各地。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寄迹”与“寄居”联想起来,它们的意思相似。同时,可以想象自己在外地旅行或工作,暂时寄居于别处的情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旅行、居住相关的成语,如“寄人篱下”、“寄人匿影”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去外地参加比赛,寄迹在了亲戚家。2. 初中生:寒假期间,我寄迹在姐姐的家里学习。3. 高中生:为了考大学,我寄迹于图书馆,每天都在那里学习。4. 大学生:毕业后,我不得不寄迹在他人的家中,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