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遗简常用于形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或者言辞等方面。它可以用来赞美那些简单而有力的文字、诗句或者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言辞简洁而富有深意。
-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是遗简,一语中的,让人深思。2.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是遗简而有力,引人入胜。
- 基本含义
- 指留下来的文字或事物简练而有力,有深远的意义。
- 基本解释
(1).指散失的书籍。 唐 王维 《京兆张公德政碑》:“其丞祕书也,闕文遗简,多在大家,虽为子孙之藏,密有缄縢之固,公不惮权贵,或抵或诱,尽归天阁。”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况旧刻之丛书,搜辑遗简,合成一集,其大小长短,装璜文饰,无一不相同。”
(2).指前代典籍。 唐 韦应物 《送褚校书归旧山歌》:“ 汉 篋亡书已暗传, 嵩丘 遗简还能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遗简”相关的成语,如“遗臭万年”、“遗珠弃璧”等。这些成语都与留下的事物或文字有关,可以加深对“遗简”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虽然只有几笔,但是遗简而有力,很有艺术感。2. 初中生:这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遗简的句子让人印象深刻。3. 高中生:这位作家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每一句都是遗简之作。4. 大学生:这部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通过遗简的叙述方式,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故事起源
- 遗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年》中,原文是“遗简之书”。这个故事是关于齐国的国君襄公在位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大旱灾,百姓们都非常困苦。襄公下令向国内大臣征集治水的建议,结果只有一位大臣名叫孟献子写了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治水方案。襄公看到这篇方案后非常满意,称之为“遗简之书”。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遗简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遗书”相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遗简之书是襄公征集治水方案时唯一一篇简短而有力的文章,因此可以想象这个成语是形容留下的文字或事物简练而有力的。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单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遗简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遗”指留下、保留,“简”指简练、简洁。这个成语形容留下的文字或事物简短而有力,能够传达深刻的意义。它不仅强调了简洁的表达方式,还突出了留下的事物或文字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