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 ,时推忠孝。”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 基本含义
- 秉持旗帜,执掌权柄。
- 详细解释
- 秉旄指执掌权柄,秉持旗帜。比喻掌握权力,担负起领导责任。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担任领导职位,秉持正义,恪守职责。
- 故事起源
- 《晋书·杜预传》记载,杜预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非常勤奋尽责,秉持正义。他的官职上有一面旗帜,象征着权力和责任。因此,后来人们用“秉旄”来形容担任领导职位的人,必须秉持旗帜,执掌权柄。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动词“秉”和名词“旄”组成。
- 例句
- 1. 他秉旄执政,为人民造福。2. 公司的总经理应该秉旄为公司员工着想。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秉旄”拆分为“秉”和“旄”,并联想到秉持权力旗帜的意义。可以通过画图、编故事等方式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晋朝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与领导、权力相关的成语,如“执掌大权”、“权衡轻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的班长秉旄,带领我们做很多有趣的活动。2. 初中生:学校的校长秉旄,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3. 高中生:政府领导应该秉旄为人民谋福祉,推动社会进步。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主席,我将秉旄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福利。5. 成年人:作为家庭的领导者,我们应该秉旄为家人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